因此,争论无益,只能翘首期待明年进入港股通之时,能把市场格局看得更清楚一些,对估值体系形成夯实支撑。
之前对外卖部门的两篇深度是站在行业角度,选取平台、餐厅和消费者角度,把颗粒度拆到最细进行微观模型模拟,此篇反思更多站在战略意义角度回答一些问题。答案未必成其为答案,但思考本身有意义。
前情请参阅:
外卖报告二:外卖系列报告2-低价引客撑到何时:平台方与餐厅模型拆算
我们在外卖报告二中阐述过,外卖是餐饮的线上,堂食是餐饮的线下;商家支付的外卖费(平台佣金+广告费+外卖折扣之和),相当于是餐厅的线上渠道费,而租金是线下的渠道费。本篇所述的“餐饮”,是指原本存在线下堂食的正规餐厅,不包括没有门店、只接外卖的夫妻作坊;在接入外卖之初,餐厅能获得几项好处:
(1)收入规模提升;接入初期,外卖是增量,直接提升收入规模。
(2)人力成本摊薄:接入初期,即使外卖费在收入中占比高于租金,做线上仍然有利可图,因为对于摊薄人力,提升人效,所以整体费用率下降,外卖利润率高于堂食(实际上,对于做出“接外卖”决策的时点,只需要考虑边际,即,外卖费用率<(租金+人力))。
(3)对于部分进入行业早的餐厅而言,可能获得部分平台补贴。
回顾我们在《外卖系列报告2:低价引客撑到何时:平台方与餐厅模型拆算》中提出的单店模型假设:调研多家一线城市30-40元客单价、客群与外卖高度重合的正规餐厅后,选取广州中心区位某知名面食连锁为原型,建立餐饮单店模型,模拟了一家餐厅接入外卖业务之后的18个月经营情况,具体假设和模型参见报告2,结论如下:
尽管外卖占比提升可以明显扩大正规餐厅的收入规模,并在一定阶段内提高人效,进而增加利润率,但随着占比持续提升,会带来新的问题:
(1) 新增人手和后厨面积,带来成本提升:对人力和后厨的利用不再是边际量,以人效和后厨坪效为约束,外卖占比提升开始参与分摊人手和后厨成本,甚至产生新增成本。
(2)外卖占比持续提升,开始冲击堂食坪效:“外卖品牌”的印象一旦形成,堂食客流可能被影响,此时外卖从纯粹的增量,变为堂食的分流,使得餐厅被迫缩减堂食面积。
(3) 外卖占比过高,则平台费用率成为达摩克里斯之剑:过度依赖外卖平台的餐厅,犹如被扼住咽喉,平台话语权太大,即使暂时不鸣不发,仍然是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餐饮陷入经营被动。
(4)真实发生的情况:平台促销压力下,外卖实际客单低于堂食,特价单、大额满减等导致很多餐厅的外卖部分并不挣钱,且对品牌形象有负面冲击。
事实上今日的外卖VS堂食,犹如五年前的电商VS线下,对于餐厅而言需要取舍。不接入线上,可能面临增长乏力、品牌形象老化、客群被分流;接入外卖,又可能重蹈当年零售商覆辙当线上平台终于达到寡头甚至垄断格局,品牌面临着不比线下租金低的费用,本身被平台内化为供应链,失去议价权。
昔日承诺着不变现,和之后收取20%流水,都是一时一地的措施,情随事迁,没有谁是来市场学雷锋的。
投靠新的大腿,是脖子上套上绳索的过程。大型餐饮品牌相对比较谨慎,越小越没有议价能力,没有门脸的夫妻老婆店就是平台的打工者,有没有平台是生存和死亡的差距,to be or not to be, 从来都是一个question。
餐饮和实体零售之间的不同,在模型线上化里主要变现为:
(1)餐饮的售卖地域更窄(3km生活圈和LBS业务特征),针对的客群有限;
(2)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环节更短,加价率更低:餐饮的不盈利是普遍现象;经营状况良好的餐厅一般食材35pct,餐厅层面利润率20pct,净利率10pct就已经非常优秀。纯边际成本(毛利率)角度到终端不足200%加价;完全成本角度,相比零售层层渠道和动辄300%以上加价率,餐饮的加价很低,且直接销售没有中间环节;实体零售进入电商的过程本身是去中间环节的过程,简省出了价格空间。
(3)外部费在订单中占比过高:成本方面,外卖客单价40元,外送成本7-8块,且为高频消费;实体零售配送成本占订单金额比重更低(以双十一包裹为例,200元+ASP,快递成本个位数)。
即时配送尽管一般只有3km,但牵涉到时效性(30min)、温度(是否需要冷链或保温)、对包裹质量的维护(不能摔,点对点一站到底),每单配送成本较高。根据调研,每单成本大概在7-10元之间,相对外卖40元的客单价,配送成本不可谓不高。人口红利+流量红利驱使下,中国的互联网都是烧钱长大的,即使订单的配送成本能否成功的完全外部转化给顾客(由消费者直接支付),需要验证。
普通零售业务客单价本身高于外卖,且有较长的流通环节和高加价率,电商介入之后简化环节,缩短链条,重整供应链;高客单和成本的节省使得配送成本内化(包邮)成为可能。
目前几种涉及实物交付的LBS业务里,烘焙、鲜花往往免配送费(成本内化),其本质是高客单高毛利率消化配送成本;生鲜、超市到家为了培养用户习惯,供应链建设和快速起量,处在烧钱补贴市场阶段;药品为特殊需求,收取跑腿费。外卖每单收取3-6元外卖费,是费用最为外化的新零售业务。
欧美国家零售行业成熟,互联网对于零售是补充,并不是烧钱→起量→整合形成垄断→重塑的思路,对UE(Unit Economy,最小单位经济性)的考量较多,加上人力成本高昂,外卖是个付溢价买便利的活动,成本外化;而国内在互联网思维主导下,消费者对外卖的期待是“既要方便,又要便宜”,配送成本能否完全交由消费者承担,需要观察,短期内烧钱补贴是有效的,竞争不会结束。
阿里的主要变现来源于广告而非佣金,而美团外卖的佣金率十倍打广告费用率有余。LBS业务的变现最后依赖于什么?
有地理位置局限,导致推送的有效触达有瓶颈。传统电商卖家,地理位置不重要(意味着海南的卖家也可以卖到新疆),可以靠广告推送争取尽量多的客源,但是LBS业务不行,3km半径,商家和触达的消费者都有限,产品也非标,竞争没这么激烈
餐饮非标,强调体验,线上线下利益更难平衡:餐饮口碑营销,商家的品牌建设需求和线上有一定冲突;而电商卖标品,尽管也存在线上线下利益的争端,但控制价格和货源之后容易平衡冲突;经营状况好的大店未必想在外卖上做广告,状况不好的小店又没什么做广告的动力,所以广告的货币化率可能是有限的。
电商对广告的变现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今年双十一,阿里算法推送流量首次超越搜索),但对存量的正规堂食餐厅而言,外卖的广告推送可能意义是有限的。如果叠加行业本身更迭周期快,大规模铺广告和进行品牌建设的意义可能相对有限,造成广告变现有瓶颈。
论及LBS业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优质、大量的供需两端之外,最重要的是能让供或者需“动起来”,真正实现位移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美团有个高频流量入口业务,依附在链条上的环节并不需要都盈利,只要能共用客群、流量、供应链,以此降低成本就行。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把骑手团队和派单系统看作涉及实物交付的LBS业务的核心资产,那么,其他业务能快速起量,来共同摊薄成本么?
维持有效骑手规模的基础上,盈亏平衡的关键是增加平均日单量,正如我们在报告1中的推演,当每骑手每日单量达到40单时,即可达到扭亏为盈。外卖的高峰时段固定,产能利用率很容易到达瓶颈,如何在2017年26单/人/天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填满时段需要其他新零售订单,抛开其他订单相对外卖显得低频(事实上,我们强调外卖之所以是B1和B2交界面上最重要的业务,是因为外卖是当前唯一符合高频、刚需、全覆盖三大标准的业务)这点,单看配送成本而言,平均薪资可能是约束。
3km,半小时,对老百姓而言节省的是时间。如果一定要量化,是半小时工资收入的机会成本。在社会平均薪资水平低于骑手收入的情况下,普罗大众没必要专门付钱去让骑手代跑一切跑腿业务,因此,要么贴钱起量,要么订单不上量,零敲碎打填补临时需求。
不考虑摩擦成本,这应该是个动态平衡。骑手收入高于社会平均薪资,则更多人力流入骑手,增加骑手供给,从而重新平衡。最终问题应该归结于消费习惯的养成和观念的转变,但时间持续多长?成本多高?几个参与方如何反应?
美团股价远未定格,目标价的锚定工程量浩大,关于LBS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790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766 阅读物流行业如何破“内卷”?
1545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395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301 阅读品牌全新升级,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开启新征程
1228 阅读5000吨!创单日历史新高!
971 阅读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业运输采购新范式
1013 阅读顺丰控股:2024年12月营收264亿元 速运物流板块业务量同比增近20%
1004 阅读2025开年跨境商家利润就被吞掉一大笔,海运费暴涨后又大跌为哪般?
9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