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个人篇02-某大与我,公司与个人关系

[罗戈导读]本篇字数约6000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0分钟,主要讲述作为应届生毕业后前两年的工作,思考公司的发展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在某大的这两年,准确的说是2015年7月到2017年10月,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对刚毕业的我影响非常大。可以说改变了人生的路径。前面有文章写到我是为了不做物流方面的工作投的地产公司,最后却因为要做物流业务而离开地产公司。也算是一段奇遇了。

《入职前的小风波》

刚毕业还没有入职时,就经历了与某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当时所有应届生先集中在培训学校培训,培训后分配到公司宿舍。问题出在分宿舍,其他人都在offer里所指的星级酒店(某大承诺总部统招大学生第一年酒店公寓免费住宿),除了我们板块的同学,都住进了酒店,我们则被拉到城中村住。

住宿差异有多大呢?酒店公寓是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的,虽然是三人间,类似正常酒店的三床房,但是环境和正常酒店无异。大屏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独立卫浴一应俱全,除此之外每天还有阿姨打扫房间卫生。所在小区环境也很好,走路到公司十分钟。

我们住的城中村,是八人间,共用一个卫生间。房间中间摆了两张桌子,围着桌子四个上下铺,比学生宿舍还差一点。环境十分脏乱,走廊白天去都是灰的,阳光透不进来。

(现实和想象---网络图)

大巴拉着同学上午到达住宿地点。看了以后,这种巨大的差异,让大部分同学难以接受。从同学侧来说,都是无差异的同个学校同个专业的同班同学,分到我们这个板块的住城中村,分到其他板块的住酒店。凭什么呢?板块是被动单方面选择的,不是应届生自己选择的。从岗位来说,刚毕业都是平级的同事,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尤其是看到其他同学入住酒店发的朋友圈,更是心里落差极大。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数所谓名校毕业生开始鼓吹,什么抗争到底啦,不签合同啦,拒掉offer啦,反馈人事啦,等等。群起激愤,有几个女生看完城中村住宿房间后直接在楼道哭了起来。

我那会因为分岗位又把我分到物流岗位的原因,把我气的够呛。如果我要是去做物流,为什么毕业我不去京东顺丰菜鸟,来一家地产公司呢?本来就不想去,正好我想一不做二不休,被公司开掉还可以趁毕业季找下一家。我就想看看这个事情继续发展会怎么样。

所以我帮腔说了两句,然后趁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女生在打印店打印了一份声明,内容是明确某大在员工住宿方面存在重大偏差,违法offer约定。

下午大巴从住宿开到总部准备各部门接收大学生,我就当着那些意见领袖又在鼓动大家的时候把纸质声明拿出来让大家签字。我带头第一个签,签在最左侧最显眼的位置。

我这么一搞,在大巴上那个封闭的氛围,经过不断的言语堆积,已经形成同仇敌忾的感觉,谁敢拒绝签字呢?那些喜欢出头,打嘴炮的名校毕业生,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厦大毕业的,立马就怂了。就犹豫不想签。碍于周边同学都签字了,没有办法,不能自己打脸,还是签字了。

我心里对这种人很轻蔑的,嘴上说一套,不断鼓吹和公司对抗,巴不得所有人都替他跳火坑,自己躲在后面看戏。但自己也得参与时,言行就不一了。工作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少见,找到机会就要打烂他们的脸,就像这次一样,全签字了,谁也下不了船。

下午到达办公室,在会议室等待各个部门认领的时候,我们把这个文件给了对接负责的HR。当天下午,会议室气氛十分焦灼。有些人在等,真心希望能换到酒店住。有些人很慌,觉得自己惹事了。我就在看戏,如果这批学生公司全部拒掉,我有个正当的理由重新再找合适的工作,然后我看看这些叫嚣得最厉害的毕业生什么一个反应。

峰回路转,之前强硬坚决不能改住宿的hr,回来之后说可以改了,有房间,马上可以调。有些舔狗千感恩,万致谢的。这不是本来就要提供的吗?想起了一个理论,先和他说要拆房子,觉得太过分了,后面降低要求说拆屋顶就可以了,于是大家欢欣雀跃地同意拆屋顶的方案,却忘了本来就不应该拆。

我也没有担心后面有问责等,当天下午就到对应部门报道。后来,有人传言说是因为应届生报道集训时,地区招的大学生被总部领导看上了,增加调入总部的人员,导致原有的申请房间数不够。还有人说是因为人事忘了申请。不一而足。

这算是和某大的第一次“深入交流”吧。

《入职后半年的生活》

进入物流部后,一开始真的觉得挺委屈。整批大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在17楼。办公室还是一半仓库的形式,周边摆满了临时存放的商品库存。整层楼都没有正式的卡座,两排背靠背桌椅和网吧一样。当时去24楼看其他同学有正式的办公卡座,心里十分羡慕,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有自己的正式卡座。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部门本身。部门三个领导,一个正职两个副职各执一词,开会都形成不了统一结论。会议纪要都不知道要怎么写,只好记流水,xx说什么什么。这是我这么多年里做的最烂的会议纪要了。我心想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轮岗?

转机出现在入职一个月后,部门来了新的领导,从外部招聘来的。很快对于部门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也通过自己在物流行业的专业性很快调整了部门的方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我和新领导合作很愉快,可能我们两个都是外部进来的,没有某大原有体系内的各种羁绊,关系等,比较聊的来。而且每次沟通我都能获得反馈和指导,我也会及时告知他我考虑的点。

虽然说公司整体业务做的很惨,物流部面临巨大的挑战,包括来自物流供应商和内部其他强势部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仍然从这位领导中学习到了很多职场生存和发展的技巧,说是我的职场启蒙老师一点不为过。

所以我也逐步放弃轮岗想法,想在这个部门好好做。15年下半年开始,就全身心的投入在工作中。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学物流,学Excel,学怎么用visio画流程图,学写呈批和汇报,学怎么和地区二十几个仓库对接,学怎么和供应商谈条件谈合作。虽然工作十分累人,扯皮推诿的事特别多,而且我们还欠物流供应商大量应付账款,供应商上门讨债的同时我还需要找他们合作,工作困难可想而知。但我还是很开心,觉得自己上了正道,也很愿意在工作中花时间思考并和领导沟通讨论。所谓以中有足乐者,不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裁员与加班》

有时候真的是命运捉弄。不久后,24楼的大学生开始搬到17楼,再不久后第一轮变相裁员开始了。在16年过年前,公司召开了全员大学生沟通会。主题就是全员营销,大学生下放地区锻炼。明眼人都知道,公司营收差,大学生又招多了,最快的方法就是裁员。很多大学生本来就是为了来总部、来广州才签的offer,如果回到地区,他们年后就不会回公司了。这样就实现了人员精简。

说实话,第一次直接面对这种变相裁员,心里还是有点慌的。不知道要怎么办,也没有想去找领导沟通。不过我们部门本来就只有我一个大学生,独苗,风险性很低。反倒是一开始要了一堆大学生的部门压力很大。

很快各部门出名单,确定哪些大学生需要去地区公司上班。我没有在名单内,算是逃过一劫。我的两个舍友,关系特别好,但没有办法,在名单上就必须离开。大家年前互相送别,多少那时还有同学舍友多于同事的感觉,心里十分感伤。

       当时送走公司宿舍舍友后发的朋友圈

然而,好景不长,16年年后马上第二波裁员来了。这次是全员,每个部门都要出名单,时间是一周内完成。我当时已经收到分派到苏州相城区仓库的通知,都在准备交接资料和买动车票了。心里很不情愿,却也没什么办法。幸好在外地出差的部门领导向上反馈电话沟通,争取到了把我留下来的名额。过往半年的工作和付出还是得到了认可,自己也没有白努力吧,虽然这不是我一开始投入工作时想要的目的。

裁员比例是多少呢?我们部门和其他板块相似部门合并,原部门除了领导外一共12名员工,只留2个人。

裁完员之后,我搬到了正式的卡座,但却没有刚毕业时以为的那种开心。因为工作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杂,交接工作后的前两个月有做不完的事,一个人做四个人的活。加班,包括周六日一整天在公司更是司空见惯。有一次两周连着没有休息,中间周六日全天都在公司加班,第二周真的太累了,效率也很低。所以我也开始逐步改变工作方法。例如通过重要紧急的排序方式不断优化工作流程,用pdca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也是那个时间段,第一次用了本科时学的东西。一个是ABC库存分类法,另外一个是线性规划,还是有些用的。总算是大学没有全白读。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调整,到五一之后,我印象中就没有刚开始那种需要长期加班的情况了。基本理顺了流程。

这个阶段我们做的事情我也整理到了我的案例里,跟着部门负责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改进了整体物流部的运作情况。参考行业篇《行业篇07-如果你是物流总监,你会怎么做》

《公司出售与人员去留》

在裁员半年的时间后,公司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等逐渐稳定的时候,在当大家都以为事情逐步好转,觉得“公司还可以抢救一下”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变故。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什么叫“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可谓完美诠释。

16年9月上班上一半的时候,旁边同事拿着手机截图给我看,上面是某大在港交所发布的通告,问我“这是不是咱们公司啊?”。没错,就是当时集团将三家子公司分别作价 10亿、3亿、1亿卖掉的事。这个事情是已经确定了,在外部发布后,我们内部这些基层才知道。上班上到一半,公司被卖掉,还是从外部渠道得知,十分贴切符合“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同事玩梗,史称“九月事变”。

我经历了前两轮裁员,早已麻木。身边还有些同事尤其是作为16级应届生刚进入公司的同事,人都傻了。“毕业2个月公司没了?”。不久,公司负责人开了紧急内部会,在大会议室要求全员上交手机,以为是要讲什么大新闻。实际就是把集团在港交所的声明做个证实,基本就是传递“家人们,不要慌,大家正常上班就好了”的信号。

确实没什么好慌的,几天之后的十一长假,我在老家收到了办公群里@所有人通知。大家三选一,志愿填写。印象中是如下三个选项。

对于公司调整后,您的个人意向

一、与公司一起调整离开某大体系,重签合同,办公地点从广州移到深圳;

二、自行寻找某大内可接收部门回到某大体系;

三、离职;

我选了三。经历了两次裁员风波和部门调整,心里早已疲惫不堪,更是对公司失去希望。

国庆结束后部门领导找我谈话。我到现在都很感谢当时他说的内容,对我后来的职业发展和职场选择思考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和他沟通后,我决定留下来再看看。

最搞笑的是收购方是深圳一家听都没有听说过的公司,来来来(音译)公司。这也成为了新梗,后面半年只要是聚餐大家敬酒前都会先说“来来来”一下。

《再回某大》

转折之后又迎来了转折,在“九月事变”默默等待了两个月后我迎来了新的转机。这次是回归地产系。也是这次调整,为交接工作调回某大体系,我在深圳呆了两个月。觉得深圳的氛围好、行政效率也高,冥冥之中为两年后来深圳埋下了伏笔。

回到根正苗红的地产板块下三大支柱职能公司的其中一个,参与搭建地产物流中转仓体系的工作。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地产体系,上一届和下一届直系的学长和学弟都是毕业后在地产系,唯独我这个例外。但是此时已不是15年刚毕业,而是17年春节后,对于公司,对于工作,很多幻想已经破灭。大公司病等体系化的问题我已经深刻体会到。

大家都在正确的做事,而不是做正确的事。在公司唯一能够决定做什么事的只有一个人,其他人不过是高级打工仔和低级打工仔的区别。

所以风险也十分明显,如果他判断正确,则飞黄腾达,公司如火箭般上升。如果他判断错误,则身败名裂,公司也会进入巨大危机。其他人只不过在不同维度执行罢了。后来上战略课,学了“核心刚性”概念,能很好解释公司的腾飞及目前的困境。

对我而言,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事情上。回到地产系做的更多是搭配目前的地产系工作,展开物流规划。之前发的文章基本是这个时期的学习和整理。

但最后这个项目也走向了终点,对于此,我专门做了原因分析放在这篇文章中《转型失败原因分析中》后续找时间会发表出来。

《马后炮时间》

从15年年中入职分配岗位时的错愕,到15年年末的工作上手,到16年三次裁员,到17年回归地产系做项目,最后随着项目组解散,选择离职。

在这两年学了很多东西,虽然所在的板块最后分崩离析,成立的项目不了了之,但是对于我个人,不得不承认在这两年是正向为主的帮助和成长。

对我而言,某大与我,两不相欠吧。某大的两年是从业6年里加班最多的时候,某大中心被誉为广州十大吸血楼之一不无道理。但是那时候的我是很愿意去加班的,不是因为内卷,而是因为确实在当时做项目我从中获得成长,每次完成之后向领导汇报都能收到有效的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也是通过这两年实现从毕业生到职场人员的转变,包括文字水平还有对于行业的认识。这些我相信对于很多毕业不到两年的应届生来说是很难有机会的。所以当时虽然在某大经过了诸多波折,但项目还存续的时候依然选择留了下来,直到项目确定终止后,离开某大。

某大的风格对我来说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我自己也是后来才注意到的,就是某大很强调的执行力。没有任何借口,也不要去跟上级或者老板讨论能不能这里少一点,哪里往后推一点交。因为在某大肯定是不能的,不用问。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和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某大和我是估计都是会选择后者。

通俗一点就是“收到指令,干就完事了”。我也是最近在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时才发现的,如果明确要做一个事情,我会非常着急的去落地去做,在deadline前一定会完成。但往往思考的不够多,或者说更多的是在“交差思维”下去做。确实基本上完成的速度是很快的,但结果就是会“中规中矩”或者“也就那样吧”。也是近期才意识到的。那么这种思维或者做事的风格,是好是坏,我现在也很难给自己一个答案,因为这也成了我的“核心刚性”。

还有一点可能就是all in,我现在想想,也很难说这个是优势还是劣势。某大如果要确定做某个事情,经常会出现all in的这种状况。像新能源车,投资并购的金额和商誉溢价都大的惊人。是不是对的,或者有没有用,某大都是后续再说,但是动作确实做出来了。当时做矿泉水也是这种思维,在NFSQ对面建厂,开双倍或者三倍工资直接挖人。虽然这种方式很蠢,我不太认同这种进入新行业的方式。但是确实从短期来说是有效的,至少工厂建起来了。还有就是足球,买最贵的球星,请最贵的教练,看过某大足球队的球迷应该对于某大的球星薪酬有所耳闻,没有便宜的。从结果来说,夺冠说明钱花得值得。用一句戏谑的话总结就是“贵的除了贵,没有什么不好”。这些公司做事的风格也体现在公司日常运作的思维惯性,要做就做最大的,行业前三,合作伙伴国际领先等等。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17年是离职还是留下。按照这个惯性,我做了两年的物流,我当然想进一步从事这个行业,在当时还是对物流行业存在幻想的,也就进一步投入。后来我想学习财务和金融方面的知识,报考了CFA,基本上也是all in的一个状态,非常花时间但目前来说仍然没有看到产出。

但是事已至此,也不能轻易否定公司或者轻易否定自己过去。某大能够在20年时间内成为地产行业前三,世界500强,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优势,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劣势。最可怕的是优劣势往往是相同因素导致的。所以目前某大遇到的困境,我作为过往员工,并不希望看到某大到此为止了,但是也不希望像前两年某大那种疯狂。因为如果大家都做金融或者类金融行业获得超额收益,画个PPT融资百亿,有谁会去做实体行业呢?最后这个社会还是需要相对公平的,时代的红利不能一直持续给到一拨人或者一波企业。

回到公司和个人的关系,16年10月领导在我提离职时和我说的话,五年后仍然记忆犹新,也是因为这句话我决定暂留在当前岗位等待。也是在未来我择业时我会考虑到在这个公司和岗位我能得到什么,收获什么。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公司名望或者行业知名度。而且心里也知道了,无论多有光环的公司,在外部看如何光鲜,内部都存在这或哪的问题。首先心里要承认公司都是存在问题的,才有可能更平静的进行择业选择。

“公司的失败,不一定是个人的失败,公司的成功,也不一定是你个人的成功。没有完美的公司,也没有完美的岗位。虽然目前某大的项目是失败的,但对于你个人而言并不失败。所以我建议你再留下来看看”。(全文完)

(深圳的晚霞-拍摄于有巢公寓留仙洞店)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致毕业生——细说“物流工程”:薪资怎么样?路在何方?
下一篇:个人篇01-我是谁-公众号初衷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2
2024-11-21
活动/直播 更多

12月28-29日南昌-仓库管理实战力2天培训十不放过

  • 时间:2024-12-28 ~ 2024-12-29
  • 主办方:叶剑
  • 协办方:罗戈网

¥:196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10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