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的时候发现酱油用完了,你会选择怎么办?
有孩子的让孩子去买,没孩子的也就只能关火下楼,自己跑一趟。在父母一辈的记忆中,这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从小给父母买酱油长大的90后、95后们,仿佛找到了更便利的方式——叫个外卖。
这不是段子,而是正在年轻人群体中发生的消费习惯改变。
就在不久前才过去的这个七夕节,一段濒临“崩溃”的感情被外卖小哥及时挽救。故事算不上特别,无非是工作太忙忘了给女朋友准备礼物,在外出差的大鹏险些遭遇女友的“问责”,“人在外地,想起来的时候都是下午了,再准备什么都来不及了,得亏外卖平台能送花,赶紧定了一束玫瑰‘渡过一劫’。”大鹏有些后怕,“这个七夕的命是外卖小哥给的。”
事实上,伴随着便民商业设施的不断升级,便民新业态不断涌现,“外卖当做快递用”已经深入年轻人群体,引领了新的消费趋势。
越来越多的媒体,尤其是央媒,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新的消费现象,更是关注到了埋藏在现象之下,更加深刻的产业升级逻辑。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央媒,开始关注即时零售这种新型业态。
“本地门店加上即时配送,这就是即时零售的两大核心。”8月5日,央视通过近十分钟的专题报道,定义和解读了即时零售。作为通过连接门店和消费者的中间者,即时零售打通了物流最后一百米,畅通了微循环。
央视报道中介绍,当前随着配送品类的扩张,即时配送的需求正在进一步地被发掘,这也构成了同城物流新的增长点。即时零售的发展,和消费者对于消费确定性和时效性的要求提升相关,“外卖当做快递用”已成了很多人目前的购物习惯。
类似地,在9月21日刊发的《人民日报》中,题为《即时零售服务“15分钟生活圈”》的文章也把焦点放在了即时零售上。文中以海南省海口市的真实案例为引,证实了即时零售是如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振实体经济活力的。
“最远一次送到观澜湖,18公里,花了半小时。”宋庆说,自从上线开展即时零售业务以来,88平方米的小店发生了不少变化:服务范围扩大了,从1公里拓展到10公里以上;商品种类增多了,店里陆续增添商品超过6000件,比同平台的大型商超数目还多。顾客们也很高兴:日用百货不用去超市了,小众品类不用等快递了,急需用品不用东奔西找了,这儿“随要随买”“随买随到”。
为什么?央媒纷纷将焦点对准便民生活圈,且每每都要提及推动新业态进社区?
事实上,这离不开上层政策的推动与布局。
去年5月,针对“商业网点布局不均、设施老旧、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明确各地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拓展便民生活圈应用场景,构建便民生活圈智慧服务平台。
紧接着的7月,商务部等11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提出:“统筹考虑当地电子商务、即时配送等在线商业发展水平,做到实体门店配置与在线商业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一刻钟便民、即时零售。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最终目的,除了细化传统实体商超门店的覆盖网络,另一个主要的手段工具来自新型电商模式下的即时零售服务。
事实上,互联网平台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中国,各大主要城市都已经具备了实现这种新业态的手段和方式。在一线城市,美团买菜、沃尔玛等零售企业均在社区开设了配送站点或仓储超市,为3-5公里范围内的社区居民提供即时配送服务。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幕有趣的画面,城市中穿梭奔忙的外卖小哥,正在重燃“中国城市烟火气”。
今年10月,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首批试点已经满一周年。两个月前,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第二批试点地区名单公布。截至目前,全国共有8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
推进的结果显然是有效的,来看一组数据。
零售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一年,全国社区超市便利店的商家数量同比上升了34%,订单数则同比增长了57%。试点地区的便民数字化程度更高,商家和订单增速均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
总结下来,一方面各地便民商业网点数量增多,已经满足基本和品质便民生活需求;二是城市零售实体更密集,连锁经营比例上升;三是创新业态开始进入社区,包括即时零售、无人零售、综合服务型便民业态等。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效初显,但或许有人疑问,为何在这推进的过程中,“即时零售”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或许,这就要从这个新兴商业模式的底层逻辑开始理解。
在央视的解读中,本地门店+即时配送,这是即时零售的两大核心。当前,伴随着餐饮外卖和新零售引领的即时配送品类扩张,即时配送需求进一步被挖掘,构成了同城物流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与此同时,互联网零售市场正在从“万货商店”变成“万物到家”。
而这种新业态和我们理解的传统电商配送形式最大的区别,即在于弥补了其在“即得性”和“可信度”方面的缺陷,实现更高的复购。
再回到最初的政策层面,“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指向的事消费者白天出门行走15分钟,获得的服务和商品体验。这其中“白天”和“步行”是两个主要的限制条件,这两个条件在传统电商业态之下,是很难实现的。然而有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加持,商户延长营业时间,外卖员骑电动车代消费者“跑腿”,相当于以“我”为半径,扩大了便民生活圈的范围。即时零售辅以传统零售,消费者得以享受全时段、全品类的服务。
以《人民日报》提到海口市为例。根据零售平台美团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海口市即时零售商户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1.5%。
或许可以理解,即时零售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已有的需求缺口,更刺激了更多、更大的市场空间增长。甚至对线下实体经济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院黄浩认为: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即时消费是由我们整个电商平台为中介的,带动了我们社区的线下零售小店去服务于我们的周边社区居民,而且还能扩大线下零售的市场范围,对我们线下实体经济实际上是有促进作用的。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激发新的场景需求。
以前消费者习惯在电商平台买小众、低频商品。现在商家依平台数据补货,消费者也能买到线下不常见的商品,还不用等三天。消费习惯是不可逆的,随着本地供给日渐丰富,这种即时需求会越来越多。新的消费场景出现,也会释放更大的消费潜力。
2)丰富线下供给。
线下超市面积有限,利润高的大众商品才会摆在货架上。即时零售扩大了门店的经营半径,把这些门店变成了移动便利店,周围的用户需要什么,就卖什么,很多商品原来传统的店是不卖的。即时零售及其孵化的本地仓、闪电仓等模式,是对实体零售的补充,丰富了本地供给。
3)吸引新的消费人群。
即时零售提高了普通消费者的体验,也使得原本更需要“便民生活圈”、却体验不够好的老人小孩等群体,更方便地享受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让便利触达每一个人,让消费更公平,才是“便民生活圈”政策推出的本意。
回到央视那场接近分钟的专题解读中,小刘店里响起的一声声外卖提示音的背后,是实体门店和外卖小哥同舟共济谋生活的写照,他们代表的就是即时零售新业态,而这样的新业态成为凸显中国经济韧性的侧影。
或许,这才是即时零售成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新抓手的最终原因,也是央媒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的真实理由。
即时零售将本地的实体商户尤其是大量中小微商户,与本地消费者串联,也让中国内需和消费即时流动起来,成为促进消费、助力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首发 | 富勒科技完成3亿元融资,经纬领投,高成和高瓴跟投
11572 阅读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2025届校园招聘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岗位
4941 阅读近1500人!中远海运24-25届全球招聘启动
4231 阅读吉利十一月岗位火热招聘物流、供应链类岗位
3819 阅读立高食品2025届校园招聘物流类专业
3780 阅读顺丰社招仓储管理经理、KA客户经理、SME客户经理、灵活业务资源专员、散单管理岗等
3774 阅读拼多多集团-PDD | 2025届校招正式批网申时间延长至2025年1月12日
3686 阅读蜜雪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供应链类岗位
3668 阅读梅花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物流管理类与工程、供应链管理等专业
3519 阅读日日顺供应链2025届校园招聘
341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