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自动化和物流智能化是未来可见的时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它从根本上改变物流运营的成本结构。并且将人的影响降到最低,使物流这项由于环节众多参与者众多而充满变数的供应链职能,变得更加的可控可预测。因此在当前的物流市场环境下,物流战略规划的内容应该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考虑进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通过自动化或智能化改善自身的运营质量。
自动化和智能化实际上并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渐进的关系,在两者之前还有一个机械化,也就是说完整的渐进的过程应该是机械化进化到自动化,自动化进化到智能化。只不过机械就目前来讲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但是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行业中都还属于发展的趋势,并未实现普及化配置。因此,从现状和关系两方面考虑,在此将自动化和智能化归为一类趋势。
前面说过,物流这个行业自古就有,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古时的物流主要依靠的是人力或畜力,部分情况下依靠的是自然的水流或风力等自然力量。这一情况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发生了改变,蒸汽机的应用,使机器逐步替代畜力,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物流业作为社会的基础性行业,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先是汽车、轮船、火车及飞机等运输工具的改变,代替了马车、牛车、帆船等传统低效的运输工具,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随后普及使用的辅助搬运工具,如叉车、拖车、吊车等,又帮助大幅提升了搬运装卸的效率。由此来看,机械化实际上已经有了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步的深化机械化能力和影响。尤其是国内的物流行业,机械化虽然已经算是普及了,但还没能完全取代人力劳动,尤其是在小型物流公司或企业中的搬运场景,人力劳动依然屡见不鲜。但人力的作用在物流运营中毕竟是越来越弱了,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配备相应的物流设备来辅助工作。在国内各种物流场景中,也从来不缺机械化的影子。可以说,国内的物流市场虽然还没有做到100%的机械化,但机械化已经是物流操作的主体,纯粹的人力工作,仅仅是机械化之外的补充了。
当机械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过渡为自动化,这当然不是说通过机械的堆砌自然形成自动化。而是在机械化足够强时,人力的作用会越弱,对于打通个机械操作环节,使其自行运转,从而将弱化的人力剔除出去,降低成本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企业也会有动力,去将机械化升级为自动化,满足增加效率降低成本的需求。
自动化实际上也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就已经开始了自物流自动化的实践。国内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建设了国内的第一做自动化仓库。但就发展而言,在国内并不迅速,主要是因为自动化物流前期投入资本较大,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且由于启动能源消耗较大,因此对企业业务量有所要求,如果企业业务量较低,不能达到自动化物流运转所需的最低体量,不能降低设备及能源的消耗均摊,那么企业即便有能力,有意愿建造自动化物流体系,最后也会因为体量问题而搁置使用,产生浪费。七八十年代正是国内经济逐步复苏,企业经营模式刚刚起步的阶段,个体户和小型企业占据主要位置,从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上均不具备建设自动化物流的能力。而国有企业在当时的状况,不论是创新能力和本身的经营体制上也都不适合自动化物流建设。因此直到九十年代,部分率先崛起的优秀企业才开始逐步尝试自动化物流建设。例如海尔联想等,都在各自的企业内建立了自动化的物流仓储体系,以改善自己的物流结构。但这些企业的尝试对于整个物流行业或物流板块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并不足以全面的推动自动化的进程。而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社会化的自动化物流,尤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自动化水平非常高,日本每年建设的自动化仓库就有200多座,覆盖率非常高。
我国在近些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体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推动了自动化的进程。至2014年,全国共建设自动化仓库2500多座,也有越来越多的有实力的生产企业、贸易企业、物流企业在快速的推动自动化物流建设。物流自动化已经是一个近在眼前的发展趋势,是短期内就会社会化普及的运营模式,从业者在对物流体系进行规划时,已经必须要考虑这一趋势了。
在机械化相对普及,自动化还在普及中的物流环境中,有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和布局智能化物流体系。这些企业有实力有能力,有前瞻性,能够看到更远的未来,并能够将对未来的规划,付诸实践。这些企业通常以优秀的生产企业和头部的物流企业为主,例如京东物流、顺丰、联想等企业。
智能化相对于自动化,在技术等级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在物流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基础上,进一步增肌整个系统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接收、信息分辨、信息处理、信息下传、命令执行、差异识别、自主纠错等等。将通过传送带和既定程序来控制的自动化运转,转变为由系统按照现实情况,重新排布任务下传,由职能终端设备执行及反馈的智能化模式。从而进一步的释放可人力,降低了人力成本。也就是说,智能化是为自动化配置上了信息处理和决策系统,把信息加工、判断决策和现场纠错维护的工作,再次从人类手中剥离。
要将自动化升级为智能化,需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建立物流的控制塔,使其在中枢能够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并下达指令。然后要在各个环节配置系统软件,如WMS、WCS、TMS、WES等,这些系统不但在各自的环节起到执行和管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控制塔收集和提供信息,以及接收控制塔指令。这就像以控制塔为核心的一个信息网络,把整个物流体系笼罩其中,以实现信息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传播,这是智能化的第一步。有了信息网络和中央处理能力,就相当于具备了大脑及神经,智能化的基础就具备了。但是光有网络是不够的,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执行指令,完成物流动作,而这则需要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物流设备来完成。这些智能化物流设备就相当于手和脚,通过实在的物流动作,完成物流操作。但这些物流设备不是单纯的执行者,它们除了要能够接收指令,完成指令外,还要能够收集信息反馈信息,以供控制塔分析和学习。更有甚者,职能设备本身就要具备一定本地处理能力,针对一些突发情况或控制塔认知范围意外的场景,能够自主的进行处理和判断,给出操作方案并予以执行,以确保物流进程的顺利。
因此智能化的规划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网络层,布局处理能力和信息网络,第二层是设备层,布局职能设备。这两层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分开的,网络的落脚点在智能设备,智能设备的指令来源是控制塔的处理能力和辅助它的信息网络。但在实际规划中是要先分开,在统合的。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最主要意义是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是降低人力成本和规避人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的主观错误,将输出标准统一化。自动化是将人力从机械化程序化,高度重复的工作中释放出来,把这些容易预测和归纳的动作,交给机器来执行。从而通过机器的持续摊销的固定成本,取代雇佣员工的成本,使成本结构更加的可预测可控制,以此来降低企业风险。其次,相对于机器,人是有机体,身体情况、精神情况、情绪等,都可以对人的工作状态产生影响,从影响工作的效率,甚至是增加异常风险。而机器则不会,只要定期保养,持续提供动力,机器可以不停的生产,不必担心其心情好不好,工作累不累。从而大幅降低差错率,以保持物流体系持续而稳定的输出。
智能化是同样的意义,只是更进一步的将人力从生产中剥离,将一些相对简单或者单维度的信息处理及决策权信息系统化。进一步将人力成本降低,将人的主观误差降低。实现成本和效率的双目标。
自动化和智能化是对运营体系要求较高的,要能够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来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革,才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自动化和智能化不是空中楼阁,在物流体系中要有足够的支撑点,来撑起体系的运转,就目前看这样的支撑点共有两个。
第一个支撑点是标准化,包括商品标准化和流程标准化。把实际的运营工作交给机器来执行,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不论是自动化还是智能化,生产路径设置好后,就很难多大改动,单一的生产路径通常仅能适用于固定的商品。终端的智能设备也是一样,受限于产品的变动性,通常在设计之处就设定好了智能设备的功能,通常很难兼顾其他智能设备的能力。因此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运营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不如纯粹人工的运营方式灵活,适应能力不强。因此在规划自动化和智能化物流体系时,要充分的做到商品的标准和流程的标准化,以便路径的规划和智能设备能够更大范围的适用于企业商品和场景。将商品和流程保持一定程度的标准化,也就成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第一个支撑点。
第二个支撑点是系统化,系统化是自动化尤其是智能化所必需的前提。只有系统化得到应用,各节点的信息收集和传递才能成为可能,控制塔也才有数据可分析,有场景可决策,智能设备也才能接收指令,运行指令。如果企业没有做到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无从谈起的。
设备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载体,是物流指令的执行者,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物流体系中是运营的实际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物流设备,也是自动化和智能化物流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人们都在进行着前沿设备的和技术的探索和开发,也有很多先进的物流设备得到应用。下面对主要的物流设备做一个大体的介绍,行业内资深人士可以略过。
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运输车),是指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AGV属于轮式移动机器人。分为电磁感应、激光引导及磁铁-陀螺引导三种主要的引导方式,听说现在也在开发视觉引导,只是应用还需要些时间。
堆垛机是指采用货叉或串杆作为取物装置,在仓库、车间等处攫取、搬运和堆垛或从高层货架上取放单元货物的专用起重机。堆垛机主要应用在立体仓内,可以实现高度的无人化,是无人立体仓库使用广泛的一种设备。
穿梭车在仓储物流设备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穿梭车式出入库系统和穿梭车式仓储系统,以往复或者回环方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台车,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或接驳设备。配备有智能感应系统,能自动记忆原点位置,自动减速系统。
智能叉车结合条码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形成现场作业系统;将企业管理系统延伸到作业人员的手掌中或叉车上,使其工作更方便、系统更智能;将无线车载终端装备到叉车上,由信息引导作业,这就是智能叉车的概念。
配送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的一种,可以将小件包裹自行配送到指定地点,并向收件人手机发送取件信息,完成配送。
RFID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现在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不止在物流领域,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例如高速公路ETC,我们常用的公交卡、饭卡等,都属于此范畴。
系统化作为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支撑点之一,对于体系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系统如WMS\TMS\OMS等已经都是耳熟能详的系统工具了,这些是系统化建设的基础。除此之外如WCS这类控制和指导终端智能设备,分配终端任务的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等也是系统建设必要的组成部分。
自动化和智能化同物流职能的其他体系一样,也是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梳理,还需要对业务理解,对新技术了解,才能做出合理的自动化及智能化规划。这两者都已是近在眼前的趋势,作为从业者,要对此两者有所了解,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以优化物流体系建设。
2024年物流十大事件
2123 阅读解密“破卷”标杆:顺丰2024年谋变突破的新故事
1441 阅读永辉超市:转型品质零售,超市龙头涅槃重生
1390 阅读普洛斯ASP智慧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中储上海数智低碳物流园建设
1256 阅读运费内卷、成本走高、份额蚕食,专线老板如何破卷突围?
1212 阅读日本调研:综合商社、快递、航运启示
1132 阅读电商风云2024:拼多多引领西进,包邮无问西东
1106 阅读中国石化资本投资入股徐工汽车!
977 阅读京东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开启第三轮战略合作,携手共创更大价值
940 阅读中远海运集团东北区域总部在大连揭牌成立
90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