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束烟花的灰烬落到地面,大家挥别了繁花锦簇的暖春假期,要开始回到工位,应对2024年略显凉意的市场。
回望2023年,无人叉车无疑是最热门的细分赛道。
这点从行业发布的新品数量就能看出,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统计,2023年国内市场共推出60款AGV/AMR(工业/物流领域)新产品,其中,无人叉车有25款,占比约41.67%,在各个产品类别中遥遥领先。
企业们在产品端频频出击,纷纷加入无人叉车的竞争中,展现了他们对这条细分赛道抱有的高期待。2023年的市场数据似乎也证明了他们的美好预期。
据GGII数据,预计2023年全年无人叉车市场销量约1.8万台,同时延续了过去5年的高增速,达到了59%,继2022年突破万台里程碑后,无人叉车的市场容量正直奔两万台大关而去。
但高速增长的同时,危机却如影随形。企业们还没来得及喘息,从2023年下半年起,这个市场就急剧泛红。
无人叉车的头部、腰部企业,在2023年上半年时还乐观地认为“市场到了爆发期”“今年起码增长100%”,近期都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这个市场现在太难了!”“活下去,就是我们现在的任务”。
艰难求生成为入局企业的核心关键词。更残酷的是,注定有企业死在这轮周期中,更多入局者只能咬牙坚持,希望竞争对手能死在自己前面,这样企业才有一线生机,夺得这条体量日益膨胀的赛道。
2024年才刚开始,价格战的加剧,让无人叉车赛道从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迅速迈入血腥的“大逃杀”。
从数据来看,无人叉车市场规模增速高企,2016年至今超过75%的复合增长率,意味着下游行业对无人叉车的需求仍在蓬勃上升,这背后,是中国智造行业多年的市场教育已经有成效,无人叉车已经初步打入终端客户的心智。
另一方面,入局企业们却艰难度日,无人叉车赛道呈现如此反差的景象,根本原因还在于价格战太“卷”。企业被迫跟着同行采取低价策略,迅速下降的毛利率让企业只能亏本做项目。
卷,当然是移动机器人的共同困境,但无人叉车这条年轻的赛道卷得更狠。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无人叉车价格甚至能低至5-6万元一台,相较于2022年无人叉车20万的均价,已经是断崖式的价格下跌。“叉车本体就要2万,加上传感器,还要渠道成本、人力成本、交付成本杂七杂八的,我们最后的毛利率往往在10%以下,甚至亏钱接。”
这并非孤例,有龙头无人叉车企业也向高工移动机器人透露,尽管他们有稳定的供应链与渠道网络,但现在毛利率依然在15%以下。
产品端要打价格战,厂商只能将压力传导到上游,希望在零部件能够极限压价。但在无人叉车这一硬件价格透明、同质化严重的赛道,零部件厂商也苦不堪言。以控制器为例,某头部零部件厂商就向高工移动机器人坦言,控制器的价格已经触底,以目前的技术来看,不可能再降了,甚至可能因为企业无钱可烧,会反弹攀升。
“控制器领域虽然不能说到恶性竞争的地步,但也已经有类似的迹象了,不断加剧的价格战已经让一些友商的现金流已经不太健康了,24年我们打算把叉车的控制器打到1万,不然很难保持竞争力。”
大家竞相狠命杀价的价格战,让国内无人叉车市场呈现了既有着光芒四射的高增速,但同时玩家们举步维艰的诡异图景。有的企业甚至直言不再追求高增长率,2024年的增长“只希望维持去年的增速即可”。
细细剖析价格战背后的行业逻辑,2018年以来资本对无人叉车乃至移动机器人的青睐,是行业公认的首要因素。一方面,资本对企业的营收增长的高要求,催动企业们大打价格战攻城略地,以达到每年三位数增长率如此漂亮的数据。
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自身也信奉高举高打,快速扩张的发展战略,为了在无人叉车这片具有广阔想象空间的市场抢占份额,他们也需要资本的金援加持,用烧钱的方式铺渠道、抢市场、交付项目,并希望通过量产之后的规模效应,摊薄扩张的成本。
这种跑马圈地的打法,因其在过去15年里于互联网领域的成功而大受青睐,但这一套在无人叉车领域是否奏效,高工移动机器人认为目前来看犹未可知。
这首先是因为无人叉车领域重交付、非标产品多的行业特点。
目前来看,尽管许多企业都在往标准化产品的方向努力,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无人叉车标品在市场大获成功。因此,无人叉车还是以项目交付的形式售卖,企业常常需要根据的客户需求,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进行非标的定制与现场调试,这就导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以降低成本。
其次,不同于互联网企业,无人叉车硬件的积累是无法短时间内速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与经验积累,但资本需要在短期内看到增长。
有无人叉车厂商就向高工移动机器人透露,在交付之后,客户频频投诉,表示产品实地运作中多次出现故障,检查之后才发现是车体硬件的缺陷,“维保压力很大,这些都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实地踩过坑,才能够做出稳定的产品,还是需要时间的。”
最后,与互联网领域早期都是新创公司不同,无人叉车领域已经有深耕多年的老牌巨头占据。
面对崛起的新势力,这些老牌巨头或在内部孵化智能制造设备部门,或成立子公司,背靠着集团的资源,在烧钱方面对上资本的力量不遑多让,更重要的是,他们积累的渠道、硬件技术与交付经验是新创企业无法比拟的。
正是在老牌巨头与新生代势力的对抗中,无人叉车的价格战进入了白热化的僵持阶段,但随着资本的日渐枯竭,以及下游市场需求增长的放缓,企业们终究不可能持续地烧钱。
许多企业在哀叹,除了拿政府的投资,融资已经成为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产业投资则对企业设立了大量条条框框,真正能够拿到手运用的资金又少得可怜。
现在依然不乏企业为了营收,继续接不赚钱的项目,希望在烧完钱之前引入新的融资;但越来越多企业向高工移动机器人表示,一些赚不到钱的单,以前会想着要增加营收,所以勉强接下,现在宁愿牺牲了市场订单额,以换取健康的现金流。
但价格战没有停止,市场也不会停止淘汰,企业们只能咬牙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想方设法活下来。
有企业就感叹,“我们现在就是希望努力活下来,至于市场就让那些有靠山的巨头统治就好。”
目前,无人叉车企业主要从产品端与市场端发力,让自己努力在这轮洗牌中存活下去。
产品端指的是推出标准化产品,把无人叉车做成标准叉车卖。这既能够摆脱交付的高昂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同时,也能够通过渗透现有的叉车代理商网络,降低渠道网络的建设成本。
我们发现,去年包括劢微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仙工智能等厂商纷纷推出主打快速上手,“开箱即用”的轻量级产品,目的就是希望率先推出无人叉车标品以占领市场。
但据高工移动机器人观察,这类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平平,有企业也表示这类产品“卖不动”。
究其原因,一方面,下游客户对这类产品的期待过高,当目前的产品做不到他们想象中的自动化搬运需求时便大失所望;另一方面,这类产品实际上还远非真正的“易上手”的标品。
有企业就承认“开箱即用的话,只能说是我们派出去的技术人员开箱即用。其实客户方还是需要时间培训与适应的,并且相比于人类驾驶叉车,无人叉车能够达到80%的效率就已经很好了。”
国内市场端,企业们则扎根利基市场,希望在选定的行业、领域与场景里深耕,建立起竞争壁垒。这是由于,当前产品已经高度同质化,但不同场景的理解以及客户的需求,还是有很大差异,尤其在冷链、汽车、新能源和化工等刚需行业的细分赛道的收获,能够让企业在这轮洗牌中存活。
而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出海”则是无人叉车企业在市场端求生的另一举措。
业界都知道,奔向海外是所有企业逃离国内内卷的方式,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担出海的成本。
首先就是海外投放需要健康的现金流,这点对于许多企业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国内厂商想要进军海外,首先就会大量参加海外的展会,以此打响知名度,但由于是跨国,无论是参展、搭建展台、运送机器等等一系列动作都需要开支,有企业的市场负责人就向我们算了一笔账,仅在美国参展一次就耗资一百多万,而展会一结束,又要马上奔赴日本准备下一次展会。
而如果要真正拓展海外生意,设立子公司与招募当地团队是当然之举,这又需要大笔费用,更不用提进入欧洲市场与北美市场的认证也同样需要耗费大量资金、时间与人力成本,有零部件企业表示,在刚开始铺货的时候,不可能花钱花精力认证,干脆直接改用欧美老牌的产品更省力。
这还仅仅是前期准备阶段需要耗费的成本,是否能够转化成稳定营收的客户,还是个未知数。对于许多无人叉车乃至移动机器人企业们来说,这些成本已经难以承受。
有企业就直言:“大家都知道要出海,但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能出海。”
“现在这个行情,大家都很难,我们就在咬牙坚持。”
企业们知道这片市场想象空间广阔,未来可期,但目前市场收缩,资本不景气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是空前的。大家或栖身细分赛道,或奔向海外以保证现金流健康,希冀在寒流侵袭下能存活下来。自己每多存活一刻,掉队的企业就会多一个,自己能够熬到惊蛰,等到市场回暖的几率又大了一分。
在大逃杀时代,活下来就是一切。
小米25届校招供应链类、物流类岗位,11.30截止
8499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社招仓管员、物流专员、进出口单证员、物流费用结算员、销售业务员
5668 阅读特斯拉实习生招聘物流类岗位
5348 阅读陕西铁路物流集团校园招聘2023-2025届毕业生
3907 阅读SHEIN社招资深供应商管理专员(物流);资深物流运营专员(外派巴西);仓储经理(英语);高级关务专员(海外)
3918 阅读【央企】宝武资源2025届校园招聘物流等专业
3761 阅读京东物流社招采购,供应商管理岗,Base北京,河北,河南,重庆等全国多地
3618 阅读顺丰社招SME客户经理;储备网点负责人;(医药)产品管理专员;业务支持专员(大同城业务);(大件/重货)产品运营专员等
3082 阅读澳柯玛2025届校园招聘物流管理等岗位
3054 阅读源氏木语2025届校园招聘供应链岗位
2997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