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物流,最终还是来了。
昨天(8月21日),拼多多创始人及CEO黄峥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
正在开发“新物流”技术平台,将采用轻资产、开放的模式,专注于通过技术为商家和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黄峥认为,只有垂直整合的物流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的利益分配模式,从而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老鬼的朋友安德华看到这个消息后鬼魅一笑:黄峥之前可不是这样说的。“我们不会做采销,也不碰物流和配送。阿里已经做得很好了,你干嘛要做。”
现在重温黄峥这句话,更显意味深长。
01 食言
黄峥为何“食言”,一边说“不碰物流”,一边又在积极开发“新物流”。答案其实就藏在他的原话里因为阿里已经做得很好了。
阿里做得越好,黄峥越睡不着觉。
根据拼多多刚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
截至6月底,拼多多平台年活跃买家数达4.832亿,较去年同期的3.436亿同比增长41%,净增1.396亿,较一季度单季增长3990万活跃买家。
也就是说,现在全国8亿多的网购群体中,拼多多的用户就超过了一半。这绝对是一个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数据。
巨量且快速增长的用户,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在此推动下,2019年上半年,拼多多平台的订单量突破70亿单。
国家邮政局的同期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为277.6亿件。也就是说,来自拼多多平台的包裹在全国快递总量中的占比已达到25.3%,超过四分之一。
根据国际知名投行高盛的研判,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3%,即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快递(电商包裹)来自拼多多。
这同样是一个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数据,但同时也是一个让拼多多自己都感到不安的数据。
这份“不安”就是订单背后的物流。
拼多多成立4年就成长为国内电商的第三极,用户规模和包裹量仅次于阿里系平台,绝对是电商史上的奇迹。但奇迹的背后也有隐忧。
“拼多多上市前,甚至连一个专职统筹快递配送的物流总监都没有。”
快递公司的朋友告诉老鬼,拼多多成长的速度太快了,快到没有时间和精力,或者说根本就来不及去搭建和统筹下游的物流与快递。但这种看上去“散养”的、全面开放的物流理念,却正好契合了通达系快递业务模式和操作特性。
快递公司获取了增量,拼多多赢得了时间和规模。
有老铁肯定会问:拼多多成立的时候,阿里已经在组建菜鸟并整合快递资源,怎么会放任这样一个潜在的对手肆意生长?
在老鬼看来,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拼多多成立前几年对物流完全是“放任不管”的状态,包括当时与快递公司对接的电子运单,都是用的菜鸟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菜鸟的顾虑,甚至起到了麻醉的作用。
二是前几年,菜鸟最大的“假想敌”是京东物流,不管是进攻端,还是防御端,都是对着京东打的。后来因为智能快件箱又与顺丰“擦枪走火”,但矛头的方向都没有对准拼多多。
三是拼多多的成长,真的太快太快了,快到对手有所警觉的时候,已经无法强攻和硬夺了。
坐拥百亿级订单,日单量超3800万,如果这些订单都要在别人主导和掌控的运单系统中洗一次澡,你觉得拼多多能一直忍下去吗?
一系列的暗战,由此开始。
02 搅局
站在拼多多的角度,既然最大的对手已经有警觉,那肯定不能“硬碰”,只能一点点试探。
今年1月13日,拼多多提出对揽收时效监控、降低发货违规风险;
2月底,拼多多正式上线了属于自己的电子面单系统,理论上可以不再借道菜鸟;
3月初,拼多多被传出要求商家、快递物流站点接入隶属于自家的平台系统。不久后,又被接连爆出“为了推广电子面单在鼓励商家刷单”、“通过ISV(软件开发商)拦截了订单调用其他电子面单发货”的相关消息。
对于类似强迫商家和快递“二选一”的传言,拼多多第一时间予以辟谣:称公司尚无能力也无动机对“商家发送快递”实施“二选一”,但公司有勇气打破行业垄断,给天下所有商家以自由选择权。
安德华说这个辟谣太鬼了,因为事情的重点根本不是什么“二选一”,而是拼多多已经开始自建电子运单系统这个既定与既成事实。
没有这个,一切都是空谈;
有了这个,咱什么都可以谈。
君不见,才半年多的时间,拼多多2月份上线的电子面单系统就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电子面单系统。
与此同时,拼多多还抛出了一个更具爆炸性的信号拟增发超10亿美元。募资所得将主要投入涉及“农产品上行”与“新品牌计划”等新商业基础设施,部分技术研发项目,以及潜在的战略投资和收购。
拼多多这是要涉足快递了?不管站在哪个角度,战略投资或收购一家甚至几家快递公司,对拼多多而言,都合情合理且不为过。
对于这种“可能性”,第一竞争对手当然不会袖手旁观。
3月11日,阿里巴巴以46.65亿元战略投资和入股申通快递,成为申通第二大股东;7月31日,申通又与阿里签署购股权协议,赋予阿里或其第三方约100亿元的购股权。
问题来了:阿里已经是百世的最大股东,并先后投资入股圆通和中通,为什么还要再投申通?真的想一统快递江湖?
老鬼之前就多次阐述,“一统快递江湖”这事,还真不是阿里和菜鸟的目的。诚如安德华所言:
阿里持续投资入股申通带来的最大的变量,就是保持现有快递江湖的格局不变。你现在所看到的快递江湖,尤其是通达系这一派,是电商生态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家企业出现动荡(更不用说倒闭了),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菜鸟做的是平台,平台的使命是让现有生态体持续保持活力,绝非颠覆和破坏。不是不想颠覆,是颠覆的代价太大了。
但是,老鬼今天还想再补充一个谁都没有点破的战略意图阿里入股申通,主观上是维持现有快递格局不变,赋能合作伙伴,但客观上却非常干脆的斩断了两个可能。
第一个是顺丰与申通联手,借此弥补低端产品短板,并以结盟的方式杀入电商包裹的可能;
第二个就是拼多多投资申通的可能。
切断这两个“可能”,实际就是消除了两个潜在威胁。
除此之外,阿里在“四通”里面的不断渗透,一定程上也为入股韵达增添了足够的谈判砝码。留给拼多多的时间不多了,留给韵达的时间也不多了。
虽然现在看上去局势仍显扑朔迷离,但大概率上,韵达还是会选阿里。
03 化零为整vs化整为零
正是因为阿里封掉了所有的可能,拼多多此次在提出开发“新物流”平台的时候,不得不顺水推舟,特别强调:这个平台将采用轻资产、开放的模式,专注于通过技术为商家和用户提供解决方案。
拼多多战略副总裁九鼎也旗帜鲜明地表态:
“我们不会去投资建设大型仓储建筑或者是配送团队,我们只会把行业内部可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和利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而降低每单位成本,这也是我们在农业业务方面正在推行的。”
在老鬼看来,拼多多短期内确实不会“走重”,因为太烧钱,也因为对手太强,战略投资、收购或者自建物流基本上都行不通。在这种情况,拼多多的“破局”之法,可以总结为两个策略
1.化零为整
拼多多电子运单系统的上线就是“化零为整”,这个是基础中的基础。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子面单意味着可控可管理的、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
这个拼多多已经在做,而且效果明显。
2.化整为零
黄峥和九鼎都提到了同一个关键词农业。
8月18日,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在一次峰会的主题演讲中说:
“拼多多前身是拼好货,农业是拼多多的起家之本,也是拼多多接下来发展的战略核心。”
拼多多正在开发的“新物流”平台,就跟农业密切相关。据介绍,“新物流”平台会保持开放,解决现有包括分散、低效的农产品运输等物流与供应链挑战。
具体怎么做呢?使用专用电子面单。
目前,拼多多正联合物流生态的合作伙伴,探索农产品上行专用电子面单的可行性,尝试对农产品物流与普通包裹做区分,以进一步推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农产品实现大规模上行。
安德华直言,有了这个专用电子运单,拼多多一方面可以直接与广大农村快递网点实现数据对接,前端可控;另一方面也能够依此为依托,顺藤摸瓜,持续对接物流链条上的运输、仓储等环节,打通壁垒。
现在有能力渗透到农村和乡镇的快递,除了“国家队”,也只有通达百世和顺丰了。拼多多通过农产品上行的专用电子运单来拉拢通达系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同时捆绑住对手在农村“最后一公里”配送上的手脚。
这就是拼多多的“化整为零”之策。
对快递网点来讲,“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最前一公里”。拼多多这种打法的本质,实际上还是其最擅长的“农村包围城市”。
当然,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在与通达百世深度协同之后,菜鸟在农村和乡镇地区的整合,正如火如荼的推进。
拼多多“搅局”,阿里“做局”,小米“入局”,腾讯“谋局”,美团“破局”…快递江湖的暗战,早已脱离快递的范畴。
或许,这才是“新物流”应有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