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跨境电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最近却遇到了麻烦:供应商产能不足,一个关键元器件供不了货,严重影响到该电商的业务。这个供应商是日本厂商。日本供应商一般比较保守,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业务承诺就不建产能、不备库存。这不,需求落地了,兔子跳出草丛了,鹰却来不及升空了。
刚开始,该电商认为问题是单一供应商,没法形成“充分竞争”,所以日本供应商“有恃无恐”。作为应对措施,他们的本能反应是再找个供应商,却发现“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关键元器件的供应商个个都差不多,属于所谓的“有能力,但也有脾气”的战略供应商[1]:这货是专门给你备的,你要我确保供应,那好,你得给我预测啊,这预测就是业务承诺。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该电商就给新的供应商提供预测,就未来供货达成协议。而这些呢,正是当年他们不愿意为日本供应商做的——这有点像美国的NBA:球队战绩太差,管理层不能接受,就拿主教练开刀;但解雇主教练后,再雇个新教练,成绩还是依旧,却没人再说什么了。
对这个电商来说,问题的实质是拿竞争代替管理,没有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比如分享预测,而是想借助“市场竞争”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我不给你预测,不履行我的管理责任,但我还是想拿到我的货。大客户的习惯是凭着胳膊粗拳头大,让供应商承担所有的风险,但对于战略供应商却不管用——它们的胳膊也很粗,你不能光靠市场竞争,那是市场行为;你还得采取管理措施,即管理行为。对企业来说,竞争优势没法通过市场行为获取,因为市场行为对大家都一样;差异化的优势要通过管理行为获取。提供中长期预测,帮助供应商管理产能,就是一个典型的管理措施。
这些年,我们接触过的本土企业成百上千,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分不清市场行为和管理行为。就拿前几年闹得纷纷扬扬的铁矿石来说,中国的需求量是全世界最大,但行业产能短缺时,还是拿不到货,拿不到好价格。一个根本原因呢,就是中国钢厂的供应商管理普遍粗放,习惯性地拿竞争代替管理——竞争是市场行为,供应商战略不清晰,需求预测更谈不上,对战略供应商既没控制也没管理。比如日本钢厂为了有效管控战略供应商,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甚至参与控股主要的供应商,这些都是管理行为。吃一堑,长一智,中国钢厂学聪明了,也采取类似的措施,纷纷入股海外矿山,从“钓鱼”到“养鱼”,加强对上游资源的管控[2]。
浙江科聪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
3005 阅读壹米滴答创始人杨兴运出山,成立兴满物流
2319 阅读在物流行业,AI技术会不会替代人?
2283 阅读传化智联集成DeepSeek,深化AI大模型物流场景应用
2024 阅读中国物流集团或迎第五家上市公司,国家队进一步释放行业整合信号?
1779 阅读一年净赚超22亿、投资海外仓导致净利润腰斩、苦苦等待重整……跨境电商巨头们发展冰火两重天
1625 阅读物流企业如何高效销售行业解决方案?
1610 阅读京东物流携手奇瑞汽车打造中东最大汽车备件中心,覆盖5大品牌数万种汽车备件
1575 阅读从仓储规划,看DeepSeek的实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1257 阅读刚刚 , 两家「国资物流集团」筹划「战略整合」| IIR
120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