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一面是,瑞信创造了购物便利性价值。对线上咖啡外卖、线下快取店场景的开发、铺开,为消费者带来了更方便的购物体验。
基于数字化运营则让它可以快速连锁复制。
坏的一面是,瑞幸并没有为中国咖啡市场培育出太多新用户群。它现在的模型更多是一个存量用户收割者的角色。
但天底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别人培养用户,你来收割?
先说好的。
任何一个品类市场,只要规模开始起来,就会出现细分化、专业化需求。比如电器品类最初都是在百货店售卖,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之后,出现了电器专业连锁店业态。还比如水果之前都是在综合性菜场、超市里售卖,市场规模起来之后,也出现了百果园、鲜丰水果这样的水果专业连锁店业态。
中国咖啡连锁市场在中国拥抱全球化,以及星巴克等企业的市场培育之后,用户已形成一定基础。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很多细分化的咖啡连锁形态也出现了。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变大了,细分化需求有了,开始能养活很多细分业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咖啡的毛利很高,80%以上。高毛利意味着市场操作空间较大,能从中找到很多新玩法,来细分市场。
这些是瑞幸咖啡得以发展的基础。在咖啡细分化趋势下,瑞幸做对了一些事情。
它实现了更好的购物便利性价值。
在线上,通过咖啡外卖方式,送货给消费者,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咖啡市场当下主要是年轻客群为主,对于互联网服务的适用性很好。
在线下,通过在离消费者近的写字楼内等,发展快取店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方便的购物体验。(瑞幸当下90%以上门店都是小面积、柜台式的快取门店,不为消费者提供休闲区域。没有座位,或者较少座位。)
瑞幸是通过这种购物便利性,结合咖啡的高毛利特征,配以价格补贴的低价诱惑,来力图形成消费心智,抢存量用户。但对于不喝咖啡的,还没有喝咖啡习惯的人群,这样的购物便利性价值其实也没有太大吸引力。
那么,购物便利性提升对于存量用户市场有没有价值呢?
是有价值的。咖啡存量用户都是年轻客群,加更便利的互联网服务(外卖),转化会很顺畅。把店开到写字楼内,离消费者近,也能截流需求。
从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也能看出购物便利性对于咖啡连锁市场的价值。
星巴克于美国市场的成长,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星巴克把门店开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售卖方式则将过去的以磅为单位称重“原料”咖啡售卖,变革成以现制好、即饮、更方便的以杯为单位售卖,再通过资本的力量,以及当时美国民众已普遍形成的咖啡消费习惯基础,而快速复制市场。
瑞幸在咖啡连锁市场所创造的第二大价值在于,基于数字化运营,实现了良好的复制能力。
任何一个业态要全国复制,首要的基础是,要能给消费者统一标准的服务,商品口感要是一样的,否则连锁是做不大的。
这其中,很关键的就是人的“标准化”。线下连锁复制,要快速开店。当下主要的难点其实就是:符合要求的人力获得,还有一个门店物业的获得。
在咖啡连锁市场,瑞幸能短短两年开出数千家门店,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在于,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解决了传统连锁复制的一些瓶颈问题,主要是上述的人力、物业两个问题。
瑞幸的数字化有几块内容构成。
首先,是运营的数字化。
瑞幸将门店的支付和选购环节全部迁移到了线上,消费者通过APP等线上选购、下单支付。所以,门店的很多功能被剥离了。门店功能更单一,更容易进行标准化复制,店员工作内容更简单。
店内运营,则通过智能硬件来标准化管理业务流程。比如咖啡机装感应装置,冰箱装温度计等,由后台系统来管理。
所以,瑞幸的门店不需要收银员,员工培训可能也不需要更长的周期,工作上手速度相对比较快,制作出来的商品也能通过数字化来一定程度保证统一标准。在连锁复制的人的”标准化“上,瑞幸创造了价值。
用户体验方面,数字化也会在一些层面创造价值。比如,门店没有收营员,就不会有很大的排队问题,会为消费者带来便利。
瑞幸能这么做,能快速形成规模,也得益于咖啡品类特性。做咖啡连锁经营的SKU少,店内基于数字化来做标准化相对更容易,如果是经营几万支SKU的超市,就相对会比较难,投入更大,周期更长,还要考虑拣货成本、系统改造等等。
另一方面,咖啡毛利高,能养得起数字化的投入。如果是做快消、生鲜,那就是薄利行业。
所以,我们看其他的一些新零售业态在做超市、便利店时,就发现比较难像瑞幸这样快速复制发展。
这种数字化导入,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它的成本效率价值也会出现。因为可以通过后台(线上)一对多服务顾客。后台信息系统搭建的初期成本比较高,但规模出来,成本就摊薄了,成本效率价值也出现了。
其次,是会员数字化。
既然会员注册、支付、选购、服务评价等等都在线上完成。那么,会员这块也是基于数字化运营了。
理论上,这可以根据用户画像,来做选品、门店自动化订货、门店布局,控制损耗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业务的更精准化运营。
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基于大数据、算法做的控损、分布式布局等,其实,很多都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实际价值并没有说的那么大。
尤其是小店,单店能覆盖的客群数比较少,预估需求比较难。所谓的算法、用户画像能创造的价值,还不能看得太清楚。
最后,是商品数字化。
瑞幸经营的SKU少,商品数字化其实相对不难的。
这块内容,瑞幸的公开说法是:在库存和供应端,已经把供应商和客户和中央仓库打通在一起,系统能自动根据销售的预测向上端供应商和中央仓库发送订单,完成无缝对接。门店店长不用管理库存,也不用排班,这些事都由系统来做。
但对于门店的自动、精准订货,其实也面临一个问题:要做到精准、自动化订货一个前提是实现基本客群相对稳定,而客群稳定也就是说门店拓展新客不够,增长乏力。
现在有很多数据在体现中国咖啡市场的光明前景。
从总量上,大量研究都预测中国咖啡市场未来是一个双位数增长的市场。从消费构成看,也有众多数据证明,中国大陆每人年均饮用咖啡杯次相比文化相近的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有很大差距,有很大提升可能与空间。
这些可能都没有错。唯一的问题是,这些数据可能会为市场带来”错觉“,即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天上会掉钱让大家拣的地方。
有没有想过,中国大陆要实现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咖啡饮用频次,以及用户群规模,需要做到什么?这个市场总不是白来的吧,如果什么都不做,”市场“就来了,有这样的好事吗?
所以,我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做当下中国咖啡连锁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是”依赖“。
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咖啡消费习惯的,很多都不接触咖啡,就更不用谈消费频次了。
但咖啡有没有可能培育用户的消费频次呢。有。主要靠什么?咖啡因。
咖啡因会让人的身体产生依赖。当人们习惯定期摄入一定量的咖啡因时,这个时候如果要停止摄入,人会出现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不振,甚至出现头痛、肌肉酸胀等反应。(当然,如果成功戒断,这些反应也会消失。)
所以,如果让用户养成咖啡消费习惯,那么,他们就会定期、高频次的消费。
咖啡因是合法的、低道德风险的”兴奋剂“。因为它在让人产生依赖之外,也会有很多功用价值,只要不过量,对身体的损害程度也是相对不高的。
依赖咖啡的人,早晨醒来会希望1小时内能喝到咖啡。工作的时候,要获得更好精力、工作效率,也会希望喝上咖啡。
由此,在新兴市场中国做咖啡连锁市场,能不能做大,其实主要看你能不能培育出新用户群,并建立消费粘性。
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场景与咖啡关联。进而建立消费心智,获得自己的用户群。
举几个例子。
星巴克的牛奶消耗量是超过咖啡的,以及当下奶茶饮品火热于市场,是因为很多年轻一代消费者都是喝牛奶长大的,至少在成长过程中会频繁接触奶制品。上一代人则不是,所以,上一代人不怎么喜欢奶茶。牛奶是个”入口“。
星巴克所建立的消费调性,将虚荣心、情调、商务洽谈、文化等等因素与咖啡关联。让更多用户开始接触咖啡,并培养消费习惯。
在贴近社区的地方,咖啡连锁业态则是面积更大的店型,提供了更大的休闲区域、座位,甚至儿童区域,这些契合场景的商业运营成功让人们进店,接触咖啡,进而培育咖啡消费习惯。
人们早上醒来,需要从睡眠中清醒,来迎接一天的工作挑战。那么,麦当劳、便利店的早餐配咖啡也是合适的。
做咖啡连锁市场,要获得新用户,并培育消费习惯,是要找到场景与咖啡因关联。我们看星巴克的”第三空间“概念,其核心之一,就在于持续获得新客,在于建立新的场景,在于培育新的消费粘性,在于攻占用户的心智。
以上这些,是瑞幸所没有的,或者说竞争力不足的。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与顾客的互动能力,星巴克是怎么与顾客互动的,星巴克又是怎么构建他的会员体系?它的会员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粘性。瑞幸跟顾客有互动吗?
像盒马,门店一年都会做大量的活动,亲子、烹饪等等,还不断地更新商品与内容,让用户有持续逛店的新鲜感,成为一个新的本地生活中心。
因为盒马要培养它的客群,盒马在获取新客,在建立消费心智。瑞幸又有吗?
如果只是通过外卖方式做存量客户,通过快取店,让存量顾客更方便获取。瑞幸并没有培育出咖啡的新用户群呀,没有新客群又怎么构建消费心智呀,如何建立消费粘性呢。靠抢存量用户发展,竞争对手都是傻子吗。你现在的服务,星巴克未来提供不了吗?
如果只是做存量用户,市场竞争很容易就变成消耗战。
瑞幸通过在写字楼内供应咖啡,布局于写字楼的便利店也在做咖啡呀,价格比你便宜至少三分之一,还能外送。咖啡业务也只是加进便利店既有业务中,店员也不用多雇佣,成本也相对更可控。要打价格战吗?
瑞幸被市场概括为”互联网咖啡“,那我们就从互联网找案例来说明只做存量的”痛苦“。
餐饮外卖市场,最早是饿了么在做。但饿了么开始做的方向是存量的线上化。即帮助有外卖业务的餐厅线上化发展。在华东的学校市场,很多餐厅都是提供送餐服务的,用户打个电话就送餐,饿了么开始就是做这些餐厅市场,帮他们线上化。菜单、支付等线上化。
这就是做存量。它的问题是,市场不够大。同时,单纯意义上的线上化也是做不大的,你扮演的只是一个分润者的角色。
美团外卖后来加入竞争,一个核心价值就是创造了新的供给,做增量市场,把这个市场做大了。
美团外卖建立同城配体系,这意味着什么呢,既可以服务有外卖业务的餐厅,也可以服务没有外卖业务的餐厅。餐厅不提供外送服务,那我帮你送,我提供新的订单,我把你的菜单线上化等等,这对于餐厅就是多出来的市场,也不需要投入什么。
进而造成,不吃外卖的消费者,开始吃外卖了。不提供送餐外卖服务的商家,开始提供了。市场快速扩容。
当美团外卖在几十个城市同时铺开,比如武汉高校市场之前是没有外卖服务的,这一下铺开,用户心智就建立了,饿了么怎么追也追不上了。(阿里收购前)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瑞幸当下所建立的关注度和成功IPO的示范基础上,搞不好,咖啡连锁市场也会再出个”美团外卖“。
瑞幸需要创造增量价值。
往期文章
单店只雇3个员工,对标夫妻店成本结构,北京社区生鲜创新要领跑了
阿里巴巴的天花板在哪?
商超到家:一场赌局
每日优鲜:北京坪效10万,连续10月盈利,10亿战上海
盒马菜市:下沉的盒马,侯毅的降维攻击
侯毅激辩王填:阿里腾讯的社区团购之争,盒马菜场将开业,要做购物中心
王慧文:新零售的坑,美团趟得也不少
Tracy:绿色不是成本!
5716 阅读极智嘉冲刺港交所,为全球最大的仓储履约AMR解决方案提供商(附招股书下载)
2355 阅读跃点物流科技获350万美元A+轮融资
1805 阅读2025年物流企业要怎么留住战略大客户?
1270 阅读赢在供应链:外包战略的系统性思考
1247 阅读快递停摆风波再起,又是共配惹的祸?
1170 阅读专线们开始自救求生
1129 阅读京东物流发布全球织网计划2.0路线图:全面构建海外仓配“2-3日达”时效圈
1070 阅读九个月营收40亿、近四成靠海外仓,这家跨境电商企业在美国囤地5000亩
1021 阅读像吃大象一样优化物流成本:企业降本增效的系统方法
1024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