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常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现在我们突然发现,当下国家和国家的竞争,竟然也是供应链的竞争。
在过去的全球化时代,分工协作是主基调。
欧美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承接制造,最终产品供给全球消费者使用。其中,美国具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中国紧随其后。
借着全球化的东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形成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飞轮。
它是这样运作的:
低(劳动力)成本制造吸引了外部需求,外需带来了订单的增长,订单增长带来了投资和收入的增加,投资和收入的增加也拉动了内需,内需的增加带来了更多的订单,更多的订单进一步驱动制造成本的降低,从而吸引更多的外部需求。
整个增长是由外循环(外需)和内循环(内需)共同驱动形成的。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巨大的增长飞轮。
然而,到了逆全球化时代,美国政府主动发起了竞争和挑战。
在美国政府(关于供应链安全)的干预和宣传下,来自美国的外部需求和外部投资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当然,我们自身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推动因素。
外循环的高速发展遇到了阻力,我们需要强化内循环。
但是当外循环受阻时,我们外部订单关联的企业收入出现了下滑,打破了原有增长飞轮的逻辑。加上高房价、高负债等综合原因导致当下内需同样不振,内循环也挑战重重。
因此,焦点放在了如何启动内循环上,这也是当下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课题。
但更进一步,有没有什么方法,既可以帮助内循环,也可以促进外循环。
笔者认为破解的方法要从供需两端来看,一个在需求侧,一个在供给侧。
需求侧,减税降负,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有更多余钱进行投资和消费。
例如发放消费券、降低存量贷款利率、增加消费补贴、税收补贴等方法,来提振消费者消费的意愿,企业投资实体产业的意愿。
对需求侧的分析,不是笔者所擅长研究的,我们重点来看供给侧。
供给侧,降本增效,让产品更具性价比。
拼人力成本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劳动力成本不断在攀升,同时很多年轻人还不愿意进工厂干辛苦活。这是整个经济发展运行的规律,很难改变。
所以破解供给侧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人力成本攀升的情况下还能够推动降本增效?
答案是大力推动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
过去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来源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未来中国制造的性价比来源于更领先的数字化的成本优化方式。
根据笔者这些年的实践以及调研走访,大家的共识是:企业降本增效依然有大量的空间,但今时不同往昔。
中国制造的增长飞轮起始于三四十年前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当最近二十年内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我们通过传统供应链优化的方法推动了综合成本的持平甚至是进一步降低,这些方法包括精益生产、战略采购、物流优化、自动化以及传统ERP信息化。这些方法大多来源于欧美,我们并不具备先进性,但我们很聪明很勤奋,我们运用得很好。
对比欧美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先进供应链优化带来的降本,对比其它发展中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不完善的供应链能力,中国处于中位数的劳动力成本+供应链优化的应用带来的降本,中国制造依然具备总成本最优的比较优势。
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还在不断攀升,传统供应链优化所带来的降本空间迟早挖掘殆尽,中国制造的综合成本优势的临界点会逐渐来临。
部分行业,例如中低端服装、玩具等的制造成本的比较优势失去后,这些产业开始向低劳动力成本如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转移。其它行业的临界点也会逐渐来临。
但事实上,中国制造的降本提效空间依然巨大,它的关键在于如何挖掘。
此前由欧美企业所引领的传统供应链的优化方法,在降本增效方面十分有效但管理颗粒度不够,协同效率不高。传统供应链优化的极限是信息化所能带来的极限。
但数字化转型可以突破信息化的极限,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在更细颗粒度上挖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机会,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匹配需求和供应,提升协同效率。
最重要的是,中国做数字化转型是全球先天最好的国家,是最具有先发优势的国家。这一轮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的引领者应是中国,而不应举手让给欧美。
如果全球化飞轮没有被打破,中国引领的这一轮数字化供应链升级是顺风顺水,水到渠成就能实现的。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但是全球化飞轮打破后,我们的挑战在于,如何一方面顶住订单和利润下滑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能继续坚持甚至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字化的升级和投入。
它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的努力。
时代让我们站在了最佳的起点上,相较于中国过去二十年所积累的以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化基础能力,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包含发达国家)及其知名跨国企业今天依然处于上一代信息化时代以流程为驱动的技术基座上。
而中国不少头部企业已经完成了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原生企业的过渡。例如华为最近刚刚采用云原生技术完成了对进口信息化ERP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有的中国企业干脆直接越过了信息化时代,直接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的管理。例如中国的云原生企业阿里巴巴、京东、滴滴、SHEIN、瑞幸等。
数字化云原生企业,身上没有传统信息化系统如传统ERP的束缚,不仅可以最大化地、以最细管理颗粒度、以实时动态数据驱动的方式发起降本增效,还可以加速制造业和供应链向中高端的升级速度,从而实现对众多跨国企业的反超。
为什么可以反超,因为欧美企业过去几十年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上的投入积重难返。过去投入越大、投入越深,今天破旧立新的成本和难度就越大。这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一定但很有限的时间和空间。
这就好比我们过去短短数年通过发展新能源车,直接跳过了欧美最有优势的燃油车技术壁垒。而欧美企业却还在纠结于如何保留燃油车的技术遗产,对新能源车的投入亦步亦趋。
这种反超是在中国供应链上采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的先发优势,来生产更优的价格、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对抗老牌欧美企业高品牌附加、高毛利的生意模式。
说白了,东西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消费者谁还愿意花冤枉钱交高额的品牌税?
典型的案例如Shein对ZARA的反超,瑞幸对星巴克的反超,华为(如果抛开芯片制约)对苹果的反超,阿里和京东对外资电商的反超等。
这些企业的成功都来源于中国数字化的先发优势,以及中国制造过去四十年积累的产地优势。双重红利今天还在,机会依然还在,关键看我们怎么运用。
事实上,通过数字化升级之后的中国供应链,不仅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帮助内循环的启动,还能够让我们依旧保持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因为任何企业都是追求利润回报的,中国制造如果保持成本更低、质量更好,加上中国市场始终是开放的,短期出走的贸易商和采购商迟早会回来。
美国政府之所以可以发起全球供应链重构之战,是让其它国家和跨国企业相信把供应链从中国迁移出去有诸多的好处。为此,美国政府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从所谓的“供应链安全”的角度,中国因为疫情期间不得已的封控政策、外部拱火造成潜在台海关系紧张等被美国政府宣传为中国供应链风险,从而推动惧怕风险的跨国企业和跨国买家不得已转移其供应链;
第二是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在攀升,低端制造业中国逐步进行淘汰。而东南亚、印度、墨西哥劳动力成本更低。虽然供应链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加大投入、给予订单,假以时日也能代替中国;
第三中高端制造业方面,中国能力尚不足。站在大国供应链竞争的角度,请放回美国本土,或者投给日本韩国欧洲等亲美国家。
这些都是美国政府发起的本轮全球供应链重构之战所重点宣传及付诸实施的供应链竞争策略。
一旦中国供应链突破了美国政府设下的这个局,局势就会逐渐扭转回来。
破这个局的关键就在于:
第一,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市场,政策稳定,供应链稳定,降低外需对中国供应链风险的担心。
第二,大力鼓励那些坚持来中国投资做生意的国家和企业,奖励坚信"在中国、为中国"的合作伙伴们。来做生意的都可以获利,不来做生意的只能眼馋。
第三,勇于跟着供应链走出去,走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去建厂建物流(只要它国政治因素不排斥我们)。供应链是链条,企业跟着走出去不是脱离中国,而是中国供应链的延伸。它会来带收入,带来出口,促进外循环。与其把发展的机会拱手让给别人,不如主动把链条建立起来,掌控在自己手里。
第四,加速中国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以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来PK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制造,以更强的数智制造水平来PK发达国家的高端制造。
在笔者看来,数字化转型是当下最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凭什么发达国家的人民可以大胆消费,同时不做制造或只做高端制造。凭什么中国只能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给发达国家打工,而不能让自己拥有更高的收入,享受更高性价比的商品?
如果我们通过数字化获得了全球领先的生产力,一如SHEIN、阿里京东、华为、瑞幸等企业;如果我们通过举国体制突破了关键的芯片等技术壁垒,一如我们过去突破了许许多多的技术壁垒。中国制造是完全可以维持住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的。
反观美国,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高通胀。高通胀是怎么来的?
美国政府发起的全球贸易战,以供应链安全的名义打破了全球化的分工,美国消费者不得不承担因此带来的供应链转移和重构的附加成本。
为什么通胀一直压不下来,因为只要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还在,转移和重构中的供应链还没有进入稳态,美国人民还将继续承担高昂的物价。
但忽悠只能是一时,全球消费者和企业还是会选择用脚投票的。只要我们能保持开放市场,稳定的市场,保持供应链的比较优势一直领先,我们就不用担心这些转移出去的订单不会回来,或者转移本身也是中国供应链的良性延伸。
但如果不主动面对竞争,主动突破,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会逐渐消失殆尽的。
当然,笔者说了这么多,还想多说一句的是:数字化的重要性对于政府,对于很多企业家来说都有共识,但真正见识了数字化的魅力,并且操刀过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成功落地数字化的人才和最佳实践依然太少,是我们急需鼓励和倡导和发展的。
只知道why,为什么要做数字化,不知道how,如何做数字化,让很多企业走了或者正在走着弯路。
因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B端的数字化转型,难度不小。虽然中国具有全球先发优势,但也并非没有被欧美企业赶超的可能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家之间的供应链竞争和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竞争是相似的。
从战略到策略落地,以竞争为主要目的,比拼的是谁的供应链更先进,谁的供应链更具生产效率,谁的供应链盈利能力更强。并且整个竞争过程是动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而是敌,时而是友。竞争的态势也是会不断转换,快速切换的。也将是一场长期的竞争!
不用悲观,而应直面竞争,在世界格局内构建起以中国为核心链主的供应链体系。
时不我待,我辈当需努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商业组织的观点。
2024年物流十大事件
2585 阅读解密“破卷”标杆:顺丰2024年谋变突破的新故事
1525 阅读永辉超市:转型品质零售,超市龙头涅槃重生
1432 阅读运费内卷、成本走高、份额蚕食,专线老板如何破卷突围?
1345 阅读普洛斯ASP智慧零碳解决方案助力中储上海数智低碳物流园建设
1305 阅读日本调研:综合商社、快递、航运启示
1223 阅读电商风云2024:拼多多引领西进,包邮无问西东
1190 阅读中国石化资本投资入股徐工汽车!
1019 阅读京东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开启第三轮战略合作,携手共创更大价值
1017 阅读做正确的自动化决策:从规划到实施的全方位指南
1015 阅读